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馬克思自然觀是在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自然觀和費爾巴哈與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理論成果的反思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馬克思自然觀思想富源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馬克思自然觀是在對近代自然觀特別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自然觀反思批判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一個科學的分析框架,是當代中國實現科學發展的思想基礎。近代以來,隨著主體性的張揚和科技理性擴張,人實現了對自然的全面征服和占有,人與自然的矛盾日漸突出,社會發展面臨著嚴重的本體危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人與自然的矛盾同樣尖銳,如何汲取馬克思自然觀的思想精粹,推動中國社會的科學發展就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馬克思自然觀認為,自然是社會發展的本體基礎,人類的實踐活動聯系了人與自然界,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著人與人的關系。本文在深入挖掘馬克思自然觀的思想富源的同時,著重剖析了當代社會發展面臨的本體危機的具體表現及其成因,認為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掠奪式和占有式的發展方式以及物欲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是造成本體危機的根源。當代中國社會要實現科學發展必須以馬克思自然觀為指導,確立生態中心主義價值觀,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選擇“天人合一”的發展方式,倡揚優雅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關鍵詞:馬克思;自然觀;當代中國;本體危機;科學發展觀;路徑
緒論
(一)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近代以來,隨著人的主體能力的提高,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自然界愈來愈成為“人化”的自然界,然而,人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已遠遠地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載能力,自然界的自凈能力也越來越不堪重負,這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張,自然界開始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抗”,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甚至人類自身也逐漸被異化,失去了和諧完美的生存機會。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人與自然的矛盾也十分突出,這個問題若得不到根本解決,社會發展將難以為繼。為此,我們需要在馬克思自然觀中汲取營養。
馬克思自然觀是在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自然觀和費爾巴哈與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理論成果的反思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馬克思認為,自然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并且強調社會實踐的至關重要性。他深刻揭示出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認為只有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馬克思自然觀是科學的、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自然觀,結合當代社會發展實際特別是中國社會發展實際研究馬克思自然觀不僅可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而且對于當代中國社會實現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現狀
面對嚴重本體危機,學界積極展開馬克思自然觀的研究,以期找到解決解決人與自然矛盾之道。在西方,這種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是對馬克思自然概念的理解。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到法蘭克福學派再到存在主義等一大批學者認為,馬克思視野中的自然是人化自然,而非自在自然,自然是個社會歷史范疇,盡管馬克思也強調外部自然的優先性,但馬克思關注的不是天然自然,而是進入到人的實踐活動領域中的自然。這些觀點也得到國內學者的普遍認同,如俞吾金、周義澄等。
二是對馬克思自然觀中生態思想的闡發。奧康納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非正義性,提出了生態社會主義的概念。伯基特則著重討論了馬克思理論中特別是其勞動價值論和共產主義思想中所蘊含的生態思想。福斯特則發現了馬克思在對伊壁鳩魯思想研究中所展現的生態智慧。
三是在對馬克思自然觀的研究中展開了現代性的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法蘭克福學派認為,馬克思自然觀在思想上有極其豐富的現代性,馬克思把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現代性批判緊密結合在一起。基于此,法蘭克福學派分析了啟蒙理性在隊人人和自然的控制上的一致性,馬爾庫塞在研究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后,提出了“解放自然”的命題,還有阿格爾對“異化消費”的批判,萊易斯對“控制自然”觀念的反思,不一而足。
當然,在對馬克思自然觀的研究中還出現了這樣那樣的流派和觀點,在此就不一一贅述。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對資本主義制度以及其生產方式進行深入了解并變革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自然觀思想底蘊,而這一點恰恰是這些研究的不足之處。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文運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以及文獻分析法,以馬克思自然觀的基本內容出發,從闡釋馬克思自然觀的基本內容入手,認為馬克思自然觀是在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自然觀和費爾巴哈與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理反思批判的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認為,自然是人類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本體基礎,而人類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是聯結人與自然的紐帶,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著人與人的關系。在深入挖掘馬克思自然觀的思想富源的同時,著重剖析了當代社會發展面臨的本體危機的具體表現及其成因,通過對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掠奪式和占有式的發展方式以及物欲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批判,指出,當代中國社會要實現科學發展必須以馬克思自然觀為指導,確立自然中心主義價值觀,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選擇“天人合一”的發展方式,倡揚優雅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一、馬克思自然觀的主要內容
(一)馬克思自然觀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自然觀的提出是對前人有關自然觀理論成果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結果。在馬克思之前,西方自然觀從遠古時期的神話自然觀為發端,逐漸發展到古代的有機整體自然觀;到了中世紀,宗教神學占據了自然觀的話語權;近代機器化生產的出現,機械論觀點應運而生。馬克思自然觀是對近代機械論自然觀自然觀的批判和改造,并吸收和整合了黑格爾思辨唯心主義自然觀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自然觀中的合理成分,并以此為基礎創立了馬克思自然觀。
十六世紀以來的歐洲,牛頓為等人創立的古典力學在自然科學領域占據了主要地位,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在于機械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習慣運用機械運動原理解釋所以自然現象。這方面的主要代表有笛卡爾的“動物是機器”、拉美特里的“人是機器”等觀點,可以說近代機械理論自然觀從各個角度對自然現象作出解釋和說明。人類有了“知識就是力量”這樣的自信,認為只要人類掌握了自然規律,并且能正確運用機械力學的原理和方法,就能夠利用和駕馭好自然界,并成為自然的主人。這實際上就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肇始。首先對這種自然觀產生不滿的是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構建了一個以“絕對精神”為核心的集自然、社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人類思維為一體的龐大哲學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精神”是自然的本質;而自然界不過是“自我異化的精神”,那些存在于人們面前的自然物與自然現象不過是人類自我意識的投影,就整個意識的發展過程而言,自然界自我意識走向抽象外化時必然要經歷的一個環節,同時也是自我意識在運動過程中達到“絕對精神”的自我復歸階段。可見,在黑格爾的自然觀理論中,是精神決定自然而不是自然決定精神,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不對等,人類在兩者之間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人類是自然的主人。這樣一來,自然哲學的任務就被規定為“揚棄自然和精神的分離”,這就意味著人類的意識和精神需要認識到自己的本質,明確自身在自然中所處的位置,能夠最大限度地認識自然界,并將這些認識付諸于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不難發現,黑格爾把人類的精神活動滲入了自然的演化歷程,使得他的自然觀充斥著唯心主義的味道,這對于調動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夠幫助人們克服受到近代機械自然觀影響所產生的消極、直觀和形而上學的局限性,但他的辯證法是倒過來的,其光芒被繁冗的唯心主義體系遮蔽了;更重要的是,這種自然觀不僅沒有克服人類中心主義,而且使其主觀獨斷的成分加重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古典哲學終極者費爾巴哈對黑格爾思辨唯心主義自然觀進行了批判,并創立了自己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與黑格爾把自然界降到第二性的位置不同,費爾巴哈把自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熱情洋溢地告訴人們:“觀察自然,觀察人吧!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哲學的秘密。”先有自然界,后有人和人類社會,自然界是決定一切的力量,人類的精神及其由精神支配下的實踐活動都處于次要的地位;“如果人們僅僅立足于實踐的立場來觀察世界,而使實踐的立場成為理論的立場時,那也就跟自然不和睦。”
可見,費爾巴哈自然觀在恢復唯物主義的權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把黑格爾辯證法的精華也拋棄了,他停留于純粹的自然界的客觀性和本原性,甚至僅僅止步于人的純粹自然性和生物性;從根本上說,費爾巴哈自然觀的觀察角度完全脫離了社會性、實踐性和歷史性,自然界僅僅作為直觀的觀察對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忽略了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這種自然觀并沒有徹底脫離近代機械論自然觀的巢穴。
對于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自然觀,馬克思是結合起來批判和吸收的。早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就開門見山地指出了兩種哲學在自然觀方面的缺陷。
他認為費爾巴哈提出的唯物主義是片面的,其對一些客觀對象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客體角度、以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忽略了其作為被改造對象時被人類所賦予的感性和實踐性,忽略了實踐主體這一方面。黑格爾所代表的思辨唯心主義對人的主體性卻過大地進行抽象的夸大,強調主觀能動性,忽略了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兩者觀點中的合理成分,即吸取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自然觀的主體能動性的“合理內核”;吸取了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內核”,這樣一來就極大地克服了以往的自然哲學的局限性,創立了“實踐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具體來說,馬克思的自然觀對黑格爾的自然觀的批判與繼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馬克思指出了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源以及絕對精神外化出自然界的虛妄,承認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觀實在性。他指出,人和人的精神都是自然界長期發展演變的產物,自然界對人類社會具有發生學意義上的先在關系。特別是在人類社會早期,人類的進化還不完全,其認識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還不夠,因此人類嚴格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中獲取物質資料,進一步說,人類生產的兩種形式--生活資料的生產和生產資料的生產都與自然界不可分離,“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們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另一方面,馬克思吸收和發展了黑格爾自然觀中的“精神的力量”和主體能動性思想,指出,自然界只有納入人類社會歷史活動的領域才是有意義的。人類總是根據自己的主觀需要來對自然界作出一定改造人,“現代自然科學和現代工業一起變革了整個自然界,結束了人們對自然界的幼稚態度和其他的幼稚行為。”
這使得自然界的發展變化打上了人類的烙印,人類可以根據主觀需要改變自然的物質形態,這樣就逐漸確立了一個承載了人類主觀價值觀念的自然界,即“人化自然”.而正是對“人化自然”的精神性特征的揭示和實踐性本質的論述中,馬克思同時也完成了對費爾巴哈自然觀的批判和超越。
因為,馬克思自然哲學視野中的自然界,是與人類世界息息相關的,同人類活動活動相聯系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和“人類學的自然界”,因此那些脫離人的實踐和認識活動的未知世界不是馬克思自然哲學的討論范圍。馬克思在提出自己的自然哲學觀點時肯定了費爾巴哈自然觀對于恢復唯物主義哲學的作用,同時也對其局限性和不徹底性作出了批判。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所討論的“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②。只有與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相關聯的自然界,對人類來說才有現實性。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離開人的實踐和認識活動,自然界對人類來說只有存在論意義,卻沒有價值論意義。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的自然哲學將唯物主義和歷史割裂開來,無法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歷史,也無法運用歷史的、人類的觀點分析自然界。費爾巴哈“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
可見,“和歷史彼此完全脫離的”、“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只是費爾巴哈哲學直觀的、抽象化了的對象,而不可能直接成為馬克思哲學自然觀的研究對象。正像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施密特分析到的一樣,“在費爾巴哈那里,具有純粹自然形式的類本質的人,它空洞的原始主觀性,不是能動地、實踐地而是被動地、直觀地同自然的死一般的客觀性相對立。”
馬克思明確的指出了“自然”概念的社會性,自然并不是一開始就原封不動的直接存的,而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而后出現的產物,人類的實踐活動以自然為場所,在自然中進行,所以反過來自然也無不打上社會的烙印,因而自然也體現了社會性,影響著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人的實踐活動也在作用于自然。正是在對“實踐唯物主義”論述的基礎上,馬克思完成了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自然觀的批判和繼承。
馬克思明確的指出了“自然”概念的社會性,自然并不是一開始就原封不動的直接存的,而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而后出現的產物,人類的實踐活動以自然為場所,在自然中進行,所以反過來自然也無不打上社會的烙印,因而自然也體現了社會性,影響著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人的實踐活動也在作用于自然。正是在對“實踐唯物主義”論述的基礎上,馬克思完成了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自然觀的批判和繼承。
(二)馬克思自然觀的主要內容
那么,馬克思自然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體現了怎樣的特征?下面筆者將分別展開討論。
1、馬克思“自然”概念
一般來說,在馬克思的自然觀的論述中,是在兩種意義上使用“自然”概念的:
一是“天然自然”,一是“人化自然”.前者是在人類認識和實踐范圍內,與人類相聯系的物質世界,從這個層面上來講,這種“天然自然”可能部分經過人類的改造,或是未經改造,在客觀性上也是如此。后者經過了人類的認識和改造以后已經成為人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生存環境和物質資料,從這個層面上講,自然與人是密切相關的。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自然觀中,自然不但與人類相聯系,同時也要與歷史相聯系。也就是說,馬克思自然觀的基本觀點是將自然放在歷史的視域中考察,將自然界的發展變化置于人類社會生產過程中,自然界的發展變化受到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影響。因此,只有引入科學的實踐觀點,才能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歷史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與內在的統一。誠如施密特所言:“馬克思把自然和一切關于自然的意識都同社會的生活過程聯系起來,由此克服了這種一元論的抽象的本體論的性質。馬克思所說的自然的直接性與費爾巴哈所說的相反,它是打上社會的烙印的,但在這種情況下,它也不是這種可被消除的假象,它對于人及其意識來說,仍然保持著它在產生上的優先性。”“這種人的外部實在既獨立于人,同時又以人、或者至少能以人為中介。”①簡言之,馬克思自然觀中的“自然”概念是通過實踐概念的引入和闡釋,在“人化自然”、“人類學的自然”、“歷史的自然”等多重意義上使用的。
2、馬克思自然觀的內容
(1)自然是社會發展的本體基礎
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②主客的規定性決定了自然界與人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人類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都以自然界為主要對象;人類所從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以自然作為本體。基于這個層面的認識,唯物主義的共同特征在于肯定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觀性,但馬克思所代表的實踐唯物主義并不是將這一前提做簡單重復,而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踐地、歷史地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自然隨著自身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了人類以及人類社會,而人類社會的最終歸宿也是自然,就在這由始到終的過程中,人類的實踐活動始終都伴隨著自然界,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類從自然界中汲取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所必需的資料,從而來滿足自身的發展。社會是由一個個個體的人組成的,人類的進一步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的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歸根到底,自然界屬人的本質只有對于社會中的人才有意義,在社會生活中自然界連接了千千萬萬個勞動者,自然界在社會中是人自己的人存在的基礎。脫離了社會的自然界,即使有人類這樣一種物種存在,一種進化程度比較高級的哺乳動物,而不是一個社會人,只有自然屬性,沒有社會屬性,因而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類來說才成為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在任何社會歷史背景下都要以自然為基礎,要在自然中進行,所以人類的實踐活動受到自然的制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以自然為本體依據的。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和保護自然,遵循客觀規律,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是聯結人與自然的紐帶
人的發展以自然為本體,自然的發展演變愈來愈打上了人的實踐活動的烙印。
在馬克思的視野中,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表現為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和自然對人的先在性。人并不是在開天辟地以來就存在著,而是在自然界的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催生的,也就是說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人類是在自然存在之后產生的,自然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界隨時都發生著物質、能力和信息的交換,這種聯系與交往有時可能是隱蔽的、抽象的、不易被人察覺的。比如說,下雨天的時候,人的心情更多的表現出來的是沉悶,而陽光明媚的時候,人的心情則顯得歡悅的多,此時的天氣已作為人的外部環境的自然影響著人的心情,這種影響是對人的心理、精神層面的影響,盡管人并沒有從事實踐活動而作用于自然。從物質方面來說,自然提供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人類要在這個宇宙中生存就離不開生命所必備的水、空氣,土地等,而水、空氣、土地等正是“自然”這一抽象概念的具體表現,生活資料使人類得以實現最基本的生存,但要實現發展還離不開生產資料,比如金屬,煤炭、礦藏等等,這些都要從自然中獲取。所以說,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和基礎,人類依靠自然界得以生存和發展。那么,人類與自然相聯系的紐帶是什么呢?是實踐。人類通過勞動實踐與自然發生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為自然的人化。即自然作為與人相對的客體,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使其具有了人的性質,被打上了人的烙印。“人化自然”顯示了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人與動物相比,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意識、語言,這使人與動物從本質上區別開來,所以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按照自己的意愿,積極充分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社會實踐中改造自然。
另一方面,人通過實踐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也是自然對人的異化過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第1卷、《哥達綱領批判》等著述中,馬克思肯定了人具有社會性和能動性,同時又指出人具有自然性和受動性的一面。他認為勞動并非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也是財富的源泉。人類對自然界宣布主權以后,認為自然界的某個部分歸自己所有,并將其作為自己的勞動資料和生產對象以后,人類的勞動才能夠創造出使用價值,成為財富的源泉。事實證明,隨著人類實踐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必然會在某個階段造成環境惡化,致使人與自然關系緊張,而這正是自然對人類的異化。馬克思對此也早有預見,早在1868年3月,馬克思在閱讀了德國植物學家費拉斯的《各個時代的氣候和植物界,二者的歷史》一書后,對該書大為贊賞。書中對毀林開荒和耕作不當造成的環境惡化進行了批評,馬克思也認為,“農民的耕作如果自發地進行,而不是有意識地加以控制……接踵而來就是土地荒蕪,像波斯、美索不達米亞等地以及希臘那樣。”①可見,馬克思的自然觀雖然以實踐為紐帶和中心線索,但并不是說所有人類的實踐活動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沒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對自然界的人文關懷,人類的實踐活動很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最終導致“自然對人的異化”.正是在這一認識點上,恩格斯后來在《自然辯證法》中的有關論述和馬克思的自然觀不僅有了邏輯上的承繼關系,而且達成了內在的一致性。
(3)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著人與人的社會歷史關系
馬克思從來不認同那種把社會歷史和自然絕對對立的觀點,他認為自然界是先于人類社會產生的,但是隨著人類實踐的擴展,人類對自然的影響逐漸加強,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統一,是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完成的。“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而形成--盡管以一種異化的形式--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因而,原始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依賴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是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得以確立的;而正是人對自然界的改造使人成為社會的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一定社會歷史背景下的人與人的關系。同時,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就自然而然成為了社會歷史性的活動。“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也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物,他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
具體而言,“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是相互制約的,“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關系所決定的生產目的、由生產目的所決定的生產模式、由生產模式所決定的技術發展模式等等,對人和自然的關系起決定性影響,以至于如果我們不改變一定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就不可能改變一定的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
(4)資本主義制度是自然對人異化的根源
正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的相互制約的論述中,馬克思發現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通過實踐和工業化作用于自然界而形成“現實自然界”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種異化的形式。照他看來,人與自然的真正統一,在私有制和異化勞動存在過程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都是沖突的。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和工商業文明的模式下,工人生產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變得越廉價,因為工人在勞動中不能肯定自己,相反只能越發否定自己。工人無法占有自己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相反,勞動產品支配了工人的勞動。因此工人的勞動和勞動產品就產生了異化。自然界一方面是工人的勞對象,另一方面也為工人提供生活資料。因而工人越是努力工作,越是生產出勞動產品,那么作為勞動對象的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是不屬于自己;為工人提供生活資料的感性的外部世界也越是不屬于自己。伴隨著“資本”的“嗜血性”和“擴張性”,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了一種真正的異化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原本具有的無縫的純樸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新陳代謝”關系被扭曲為無處不在的經濟利益關系和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人和自然的關系處于極度的緊張的沖突中,“對于通過勞動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說來,占有就表現為異化。”面對這種人與自然的異化現象,馬克思天才般地預言,只有消滅產生異化現象產生的社會條件,廢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社會革命,建立共產主義制度,才能在根本生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他指出,共產主義不僅“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②而且共產主義還是對各種歷史疑難問題的真正解答,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③由此可見,馬克思的自然觀中,不僅包含了對資本主義制度和工商業文明模式所蘊含的價值傾向的辯證否定,而且還包含了人、自然界和充當中介的勞動實踐的高度發展。
下一篇:審美群體的審美要求研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高職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驗設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