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rzzch.cn]報道:有人總結張向寧的特點:前瞻性、理性光輝、創業精神……這些性格特點都成為推進張向寧事業進展的一個個重要因素,然而在他對“天下互聯”的詮釋中,在他睿智的言語之間,直襲而來的還是另一種氣魄——霸氣。
從介紹來意到整個公司部門內部操作流程,與張向寧的約見只用了30分鐘的時間,足以令人感覺到“天下互聯”——這個立志于走向國際化的公司如何運用他們高效辦公在互聯網時代飛速發展著。
進入“天下互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國際知名企業的杰出貢獻者:Amazon的杰弗瑞·貝索斯、Sun電子計算機公司的愛德華·桑德、Cisco思科系統公司的約翰·錢伯斯……這些業界名人的貢獻和他們所超越的成就,都一一列在前臺一面墻上,市場總監呂蘭亭介紹:這些成功人士從側面展示了“天下互聯”的企業文化——創業、創新;也昭示著“天下互聯”的野心和凌云之志。
21歲的百萬富翁
“如果按照規則來出牌,符合邏輯地去做一件事情,我的優勢就不能體現。我的優勢在于開辟一條‘新路’,走一條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的路。我是一個很具有創業、創新精神的人。”張向寧對自己的詮釋恰到好處,正如他十幾年來的發展——“不按規則出牌”是他的特點。
16歲的張向寧有著對物理學的偏執和狂熱,渴望能比愛因斯坦更早成功的他,早在少年時代便已經開始在宇宙論、量子論等物理學領域進行鉆研。1989年,16歲的他為節省北京大學一年的軍訓時間來研究專業知識而選擇了北京師范大學。兩年后,大學生活的呆板和教育體制的枯燥無味,使張向寧決定選擇出國留學。這樣的決定意味著他將放棄名牌大學的畢業資格。
而張向寧說:“我總是在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我選擇創造環境而不是適應環境。”正當張向寧在為出國做準備時,年邁的父親突然病倒,這使得張向寧出國之行不得不擱淺。父親病好后,張向寧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路”——放棄了學業卻又出國未果,懷著滿腹才干和宏偉志向卻不知道該如何施展,他進入了職業生涯中第一個艱難抉擇。幾經思忖,18歲的張向寧選擇了一條白手起家的創業之路。
雖然張向寧的成名來自“萬網”——這個在互聯網冬天存活下來的少量企業之一。但早在1993年,21歲的張向寧通過做國際貿易就賺來了他人生中第一個1百萬。這對一個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的普通家庭來說,并不是小數目。21歲的百萬富翁并沒有為此而欣喜若狂甚至揮霍無度,而是更加謹慎地思考下一步的創業計劃。張向寧的想法是:要做自己真正的事業。張向寧幾乎與丁磊、雷軍等人同時看到了互聯網的發展前景。在籌備了1年多的時間后,1995年底1996年初,張向寧與哥哥張向東一起注冊了“萬網”。
萬網創立之初,就聯合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許多媒體,為幾百家中國知名企業從國外投機商手中,搶回了企業的域名,萬網作為域名衛士,而為人稱道。經過幾年的飛速發展,幾十萬家企業都成了萬網的用戶,萬網很快成為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之一。而當時的張向寧,則被人戲稱為域名大王。有人說,張向寧少年得志,成功來得如此容易。而如今,張向寧提起創業,不由得感慨:“當初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當我們做好一切準備投入到互聯網中才發現,其實很多商業模式都不是很清晰。我們帶著幾個兵、幾員將,以200萬的小資金去趕互聯網的大潮,力量之微弱可想而知。”
創造不合邏輯的結果
“97年,我們借來了錢繼續經營萬網。記得當時是4間屋子,炎熱的夏天我們舍不得買空調,穿著背心在辦公。沒有女同事的時候還做做‘膀爺’。”其實這些苦不值得一提,關鍵是定力。”張向寧回想起這些亦苦亦甜的日子,淡淡微笑之中似乎回味無窮。
1999年,“萬網”迎來了IDG的風險投資,2000年的第二期融資也是洋資本——美國新橋,萬網成為中國最大的域名和托管服務提供商。首次創業、年紀尚輕、無任何經驗借鑒、小資本投入……這些與其他互聯網公司相比的弱勢因素卻成就了成功的“萬網”,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服務公司之一。用張向寧的話來說,這是一個“不合邏輯的結果”,而張向寧偏偏最善于創造不合邏輯的結果。
緊接著,張向寧又做出了另一個驚人決定——離開萬網,二次創業。
業界傳聞四起。董事會決定?兄弟不和?對張向寧不合邏輯的決策充滿了懷疑和猜測。然而,張向寧心中又開始醞釀了一個新的目標。2000年,張向寧著手二次創業正值互聯網嚴冬到來之前,納市一瀉千里,所有人開始對互聯網持否定態度。而此時的張向寧以審視、長遠的目光看到了中國互聯網的希望——互聯網的個性化。他開始醞釀如何以個性化的商業模式來超越Google。2000年底,張向寧注冊了非常易公司(VeryE)。2004年3月,VeryE公司在得到日本三井住友保險公司的風險投資后,重組為“天下互聯”集團,張向寧出任董事長兼CEO。“天下互聯”——體現著張向寧的野心和霸氣:“under the heavy,天底下所有與互聯網相關的事情都與我們有關!”
在個性化服務市場挑戰Google
“兼容天下互聯網事業”——這個宏偉目標讓“天下互聯”的商業模式和業務范圍都向著個性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起來。“天下互聯”首先大力推行“窄告”模式,并發起“窄告聯盟”。客戶可將窄告直接投放到與之內容相關的網絡媒體上的文章周圍,同時窄告還會根據瀏覽者的偏好、使用習性、地理位置、訪問歷史等信息,有針對性地將窄告投放到真正感興趣的瀏覽者面前。它不僅可以按語義投放,還可按地區投放、按訪問者投放、全國性投放。
憑著投放空間、時效等優勢,窄告迅速走紅互聯網,“天下互聯”的名氣也由此提升。窄告是個性化的網絡定向廣告,是與內容相關聯的網絡分眾廣告。張向寧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網絡分眾廣告第一人,網絡定向廣告的成功開拓者、廣告先鋒。張向寧說,Google只是將自己一家的流量變成了現金,窄告在做的事情,是要將所有的流量變現。因此,窄告肯定比Google更值錢,窄告只是超越Google模式的第一步。除此之外,“天下互聯”還設立了立志于“披露財經資訊,改善投資者關系”的中國商業電訊以及個性化網絡信息監測、提供服務中國網絡情報中心兩大業務模式。如今,“天下互聯”的事業蒸蒸日上,張向寧所倡導的窄告商業模式也逐漸得到廣泛認可。張向寧的二次創業再度成功。
33歲的張向寧已經已經有3次成功的融資經驗,作為創業者,他學會了如何利用資本市場,在這個市場中運作自如。此時,比較在萬網得到新橋900萬美元的投資時卻選擇離開,張向寧的選擇便是順理成章:“當時離開萬網只是覺得我的志向遠遠超過萬網的成功層次。但4年前,還說不清楚是這種志向是什么。現在這種意識越來越清晰,我要做的是比Google更偉大的事業。要超越這個800億美元的公司,那么萬網900萬美元的投資也就微不足道了。”張向寧坦言,由此帶動中國互聯網對商業模式的重視,最終是否由“天下互聯”贏得這場競賽并不重要。“以前認為第一次創業非常艱苦,然而在二次創業中所經歷的困難和挑戰實際上超越了第一次。創立一種在全球都是創新的商業模式是一種挑戰,等你想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的時候,這種挑戰往往會被稱為‘未被證實’,也就是說周圍的人對我們所做的事業抱有不確定性的看法。”
“天下互聯,我們的名字很大氣,和我們的志向一樣遠大。我們的目標是國際化,讓全球人都尊敬這個公司……”有人總結張向寧的特點:前瞻性、理性光輝、創業精神……這些性格特點都成為推進張向寧事業進展的一個個重要因素,然而在他對“天下互聯”的詮釋中,在他睿智的言語之間,直襲而來的還是另一種氣魄——霸氣。
創新和職業:社會需要培養的能力
張向寧分析:“真正有創新意識的企業家并不多,我們一天到晚在講創新,在中國環境下,創新并不容易。中國公司到目前為止,在國際上被認可的公司幾乎都是拷貝了外國的商業模式,真正由中國本土企業創新而來的行業模式少之又少。”所以,在創業過程中,張向寧選擇創新。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面對著挑剔和懷疑的目光,張向寧始終堅持走自己的創新之路。張向寧認為,在中國經營一家公司,一方面很容易,一方面很困難。困難在于中國企業理念、從業人員對職業的理念理解得不深刻,并沒有形成一個職業社會的概念。容易,競爭對手都是不堪一擊的。具備專業能力的人遍地都是,但具備職業能力的人并不多見。從小培養職業觀念。對這個社會是承擔一份責任的。所以張向寧對“天下互聯”所灌輸的文化是:創業、創新,并且培養每位員工的職業能力。無論是從理念上,還是在技術上,抑或商業模式上,無疑“天下互聯”已經成為邁向國際的企業。
如今,張向寧與哥哥張向東各自執掌一方事業,從小羨慕“萊特兄弟”的二人雖然還未在自己所熱愛的物理學領域有重大建樹,卻在互聯網大潮中共同進步。業界有打趣的說法,以比爾·蓋茨之說喻張向寧為“張爾·蓋茨”,一方面是對他學業未成卻事業成功的隱喻;另一方面也是對他為互聯網所做貢獻的肯定。
張向寧對自己的評價是——少見的。他說,有一些人的生活模式是被別人決定的,而他總是在改造自己,他是一個創造環境的人。“一般的成功者會學著適應環境,而我向來是在改造環境。”他說,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再讓別人去認可你的價值。張向寧從不把努力放在讓別人認可上,而是集中精力讓自己更成功,因為他有足夠的自信。就這樣,33歲的張向寧以自信、遠見、智慧和霸氣,逐步實現他的鴻鵠之志——“天下互聯” 。
職場貼士:職場新人:職場新人應樹立穩重、嚴謹的形象,遵守紀律,從點滴做起,沒有一個上司喜歡下屬踩著鈴聲進辦公 室,手里還抓著沒來得及吃的早點
下一篇:周成建:我是個地道的總裁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個日本“銷售女神”的奮斗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