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年關將至,“用工荒”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
眾所周知,農民工的大量返鄉過年,是導致企業“用工荒”的主要問題之一。不過,隨著房價、物價的上漲,一大批年輕人選擇放棄大城市生活回老家發展在今年春節加劇上演。
在《證券日報》記者的采訪中了解到,他們選擇放棄大城市發展的主要理由是,“生活壓力巨大,生活不穩定,老家壓力小,可以有親人幫助”。
對此,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對于大中城市部分打工者回老家發展這一事件,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上這反映的正是“逃離北上廣”的一種趨勢。簡單來說勞動力的流動取決于成本、收益和機會。經過多年發展,沿海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愈加高昂,而相對收益卻在逐步下降,可供選擇的機會也越來越少。這就決定了大城市對勞動力的吸引力在不斷下降,而中小城市的競爭力卻在相對增強,此消彼長必然會導致勞動力的回流。
在大城市不如在老家
對于年輕人來說,在大城市生活發展或許是他們最向往的地方,大學畢業后多數選擇留在北京、上海等地方發展。然而,在現實面前,不少的年輕人對留在北京的熱情開始降溫,一年年的在京打拼,換來的是“累”而沒有積蓄,于是,在春節臨近,他們決定回家過年的機會,在老家找份穩定的工作生活。
薛勝文表示,對于畢業生來說,應當衡量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成本、收益和機會,做出更加符合自身的選擇。認為畢業生回家工作是為了安逸的生活顯然是不準確的,當大城市生活壓力過大而中小城市機會增加時,回歸家鄉是更加理性的選擇。
“對我來說,在北京不如在老家的好。”一位來北京打工的肖芳(化名)對記者表示。據肖芳介紹,她大學畢業后跟隨同學(男朋友)來到北京在一家培訓中心上班,月薪2000多元,沒有生活補助,而她每月要負擔的房租則是1400元,而住的房子僅有10平米的合租房,7家人住在一起,共同分擔“家”里的一切費用。在夏天到來,由于大伙都在用空調,一周就要交50元的電費,對于月薪沒有多少的肖芳來說,超出了她的預算開支。
通過肖芳的計算,她每月要支出的生活費、房租、交通等費用,她的每月工資都不夠,要想把她男朋友全部工資攢下來都有點難,但是如果不攢錢,在北京生活難。
在采訪中,一位來自山東某縣城企業駐北京辦事處的銷售人員韓冰(化名)告訴記者,他在家每月發1000多元的工資還能存錢,而來北京后,每天的補助50元,每月下來接近4000元的工資竟然不夠花。
韓冰告訴記者,在老家買100元一件的衣服質量還不錯,在北京花400元買不到一件好的衣服,另外,北京的物價高導致的消費高讓他們4000元的工資不夠花。在韓冰看來,如果不是單位委派到北京,他們絕對不在北京發展,目前看來是沒有辦法。
一個打工者的賬本
來北京7年工作的盈盈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算了一筆在北京工作的賬本,“如果我畢業后到我們縣工作,按照平均水平算月薪也在2000多元,還有補助。而我2004年才真正來北京工作,剛開始月收入是2000元,然后到2004年底到3500元,就一直保持到2006年。那時候租房和別人合租,大概兩居中一間是在650-900左右,都租過。一路走來,房價也一直再漲,沒有買房,但是房租卻是一年一個臺階的漲。2006年租的房子,三居是2400元,2007年還是2400元,2008年11月房東漲到2700元,2009年11月我們答應把新買的空調給房東,房租漲到2800元,2010年11月,房東又要漲價,先漲到3000元,最后說漲到3200元,只租我們到11年的5月。于是,在2011年北京房價最高的時候,首付45萬,再加5萬多的中介費稅費之類的費用,買了一個49平多的大開間,給孩子上戶口。”
同時,盈盈告訴記者,而在老家,她一個同學和她同年畢業,同學在2003年買的房子,貸款首付買的100多平的房子,結婚生孩子,現在也有房有車。她一個月的工資是不到2000言,但足夠花銷。
而現在拿到5200元每月的工資的盈盈來說,自己的工資根本不夠家用,而買到讓自己真正可以入住的房子還沒有時間表。職場貼士:人人都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你自然也不例外,多參加一些活動,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
下一篇:房企年終獎縮水 普通銷售員只拿3000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宅男月薪3000元招住家女仆 要求穿制服喊主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