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求職過程,愈來愈冗長!雖然所有企業都在哀叫缺人,但是他們在選才時仍然謹慎再三,除了履歷審查之外,還有筆試、面試,現在甚至再多一道:做測驗!乍看起來,很像學校做過的性向測驗,但問題與選項又大不同,不過無論如何,千萬別把它當作坊間的趣味性心理測驗,做好玩的!因為這項測驗很容易測出是否胡亂回答或不誠實作答,如果因此報告出不來,很可能就過不了資料審查這一關,所以一定要謹慎面對、專心作答。
可是,萬一答得不對或不好,豈不是更慘?這類測評和考試不同,不在求成績高低,而是在了解你是否合適這個職務或這家企業,任何答案都沒有對或錯之分,所以只要用直覺,跟著你的心,老老實實的填出屬于你自己的答案即可。
企業常看走眼、用錯人
企業用人,是一件高風險的事。因為它太花錢,卻太容易失敗。
“明明面試時很OK,可是用了以后,表現完全不是面試那回事。”
“等到發現用錯人,都好幾個月過了!再重新找人又得幾個月,一去一來幾乎大半年不見了,很多工作只好停擺。”
“經歷看起來很符合啊,但是無法融入我們公司的企業文化、作業流程,老是出狀況,有這個人比沒這個人還更糟糕。”
這些心聲,經常出現在用人主管的日常談話中,也許做事難不倒他們,但是用人卻一直是他們心底的痛!很少用人主管敢夸下海口:“我從沒有看走眼、用錯人。”除非他從未親自面試過人。
軟能力,才是績效好壞的關鍵
用錯一個人,有時付出的代價相當高昂,恐怕連用人主管都未必承擔得起。所以企業就提供了另一個客觀的工具給用人主管做參考,那就是性格測驗。一般而言,履歷能夠提供給企業參考的主要有三項:學歷、工作經歷,以及能力專長,這些都屬于硬能力。審查履歷的目的,是要篩出具有合適能力的候選人,而進一步的面試,則是要篩出合乎職缺的人格特質,以及合乎企業文化的價值觀,這些屬于軟能力。
企業最頭疼的,不在于篩選硬能力,而是無法篩選軟能力。前者有學歷、經歷、證照作為評估的參考,但后者是用肉眼無法透視,即使用問的也未必可以掌握。偏偏一個人好不好用,能不能展現績效,和公司合不合得來,卻必須看軟能力!因此企業便愈來愈倚賴測評工具,希望能更深度且更理性的去了解應聘者。
測評工具多元化,測出不同面向
但因為人是立體多面的,必須從不同面向角度才能完全掌握,所以企業使用的測評工具愈來愈多樣性,有的是測職務能力,有的是測人格特質,有的是測工作偏好,甚至有的是測價值觀。施測愈多,企業對應聘者的了解愈立體,看走眼的機率愈小,用人成本也會愈低。
所以當你應聘時,很多企業不只要求你填寫履歷,也會要求你同時進行測評,這兩份資料一起提供給企業審核,下一步才會決定是否邀請你面試。像我任職的公司前幾年都提供測評工具給求職者免費使用,很驚人的是,有半數以上的企業要求求職者在投遞履歷時,一并將這些測評報告寄給企業參考,不只是大企業,連中小型公司都已經習慣使用測評工具了解求職者。企業不了解求職者,反過來看,求職者也不見了解自己。四名畢業生當中,只有一名明確知道自己畢業后的就業方向,其他三名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確定,原因不外乎是不了解自己的性向,或是不清楚自己的志趣是否能在就業市場實踐。
和學校測評不同
75%畢業生到了驪歌初唱時,才大夢初醒,發現活了二十多年,好像也不是那么認識自己,這是一個高得驚人的比例,怎么會這樣呢?在念書時,學校偶爾會提供一些性向測驗或能力測驗給學生做,做的時候沒有說清楚這些測評有什么用,做了之后沒有給報告,即使有報告也沒解讀,因此這些測評給學生的幫助極小,學生頂多記得一些模模糊糊的概念性名詞,至于這些名詞和自己有多大關聯性就不得而知。
更糟的是,這些校園測評很少和未來就業掛上勾。比如:很少學生在畢業前會知道自己在對人的能力上表現是高或低,像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等,或是對事的能力是強或弱,像執行、獨立思考、獨立作業等,或是了解自己的工作態度如何,像責任感、抗壓性、細心謹慎等,而這些指標才是企業關切的重點,也是他們認為一個員工表現適任與否的判斷標準。不少測評是向國外購買,價格不菲;即使是企業自行開發,成本也極高,所以如果有機會做到這些測評,千萬不要錯過!而且建議你每兩年做一次,隨著在職場的年資加深,很多方面都會變得更成熟有競爭力,是非常珍貴的進步紀錄。
下一篇:電話面試的技巧大全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優秀的簡歷都有哪些“淺規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