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銀行短期理財可靠嗎?在如今物價飛速上漲高居不下,工資卻“龜速”增長的年代,不少市民為跑贏CPI,將厚望寄托于理財產品,而銀行短期理財產品因為有資質雄厚的銀行背書,更成了眾多市民的首選。殊不知“你最信賴的人反而欺騙你最深”,等潮退的時候,才真正知道誰在裸泳。銀行短期理財產品頂著高大上的光芒,卻處處“潛規則”不斷,“貓膩”不停。那么,銀行短期理財可靠嗎?
首先要明確一點,作為金融機構的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中央人民銀行除外。只要是以盈利為最終目的,就會存在競爭,銀行與銀行之間的競爭尤為激烈。拿理財產品為例,當一款理財產品開發到設計完成后,就會放在銀行網點或網上銀行等渠道上進行銷售。
那么大天朝那么多銀行,那么多款理財產品,種類、門檻、期限、風險、預期收益千差萬別,投資者如何挑選?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呂隨啟曾經指出,不少老百姓購買理財產品,更多的是聽理財經理說,而不是自己仔細看產品合同,往往覺得聽上去不錯,就在理財經理的指引下,最后簽名了事。的確,絕大部分的市民都同意會根據“理財經理”的介紹選擇理財產品,認為畢竟自己對理財知之甚少,而理財經理是專業人士,是專家,對產品收益和情況更懂行。而理財經理則借著銀行的公信力,很容易得到投資者的信任,特別是,中老年投資者和女性投資者更愿意被說服。
而銀行,以盈利為最終目的,當然對“理財經理”有或多或少的銷售指標下達。部分銀行理財經理業務水平不高,出于銷售壓力,在關于理財產品的介紹上閃爍其詞,避重就輕,特別在“風險”“起息日”“收益”等問題上輕描淡寫,更有甚者涉嫌誤導投資者,虛假宣傳,口頭承諾,夸大或片面宣傳理財產品,而近年來客戶起訴商業銀行誤導銷售的案例也時有發生。
銀行短期理財
銀行也很喜歡拿著些誘人的數字吸引投資者,它只會告訴你這個產品有多好,而忽略背后的重要細節,而正是這些細節對投資者的利益相關性是最大的。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小編曾經接觸過一家外資銀行,它有一款理財產品給出的活期儲蓄利率為6%,而其實說的是外幣!不知情的投資者或在正常思維下我們都會認為是人民幣的利率。而當時,沒有一個理財經理告訴過我。
另外,最最最重要的一點,請不要被理財經理開出的預期最高利率蒙蔽了雙眼!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給出的預期最高利率,一般是最最最理想的情況,實際中能拿到最高利益的幾率非常非常低,投資者拿到手的收益一般都低于最高收益,而且還會扣取各種相關費用。
案例: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某銀行的“理財建議”下,77歲的林老太原打算用作存款的數十萬元先后“變臉”成了基金、保險等理財產品。最為離奇的是,銀行“忽悠”老太太購買的投資連結險,不僅毫無保底,且投保年齡竟是“出生滿60天至65周歲”!
據悉,銀行客戶經理游說林老太將儲蓄的48萬多購買了41.7萬的基金和5萬元的分紅險。此后半年,銀行“幫”老太太贖回41.7萬基金,轉而再次購買了43.5萬保險。至此,老太太在銀行共持有48.5萬元的保險。而這些資金都被投入偏股型賬戶,由于股票市場大幅波動,林老太投入的48.5萬縮水至29.47萬元!
不得不承認,大部分中國人沒什么“契約精神”,因此,在購買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的時候務必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不管理財經理吹噓得多么高大上,在預期收益上口頭承諾做到足,但實質有法律效力的還是銷售合同,因此,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不能老聽理財經理的忽悠,不能老盯著收益率,要多看產品說明書,多問,多思考,不了解的產品堅決不買,口頭承諾是放屁,產品合同才是王道。
不管是什么理財產品,都要自己本身很了解,銀行短期理財也不例外,對于銀行短期理財產品,還是先咨詢身邊投資購買過的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下一篇:銀行理財收益計算方法是什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550萬怎么理財年化收益有13%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