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現在是晚上10點,我腦子里依然滿滿的都是工作:想著我要怎么改文章,反思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妥。
雖然老公和我坐在同一個房間里,但我的思緒卻飄在半公里外,類似的情況已經持續數月。細數起來,在過去的每一份工作里,我都是如此:無法在工作時間里完成全部工作。是的,我是個工作狂,喜歡大腦能量迸發,并在一天內吸納盡可能多的信息。我天真地認為,這樣的工作節奏會讓我變得更出色、更加與眾不同,但是我錯了。
有多少人也是這樣:不停地工作,直到身心俱疲,壓力無以復加,而且堅信,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這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
我的工作一直都在身邊,在觸手可及的手機和電腦里。對于與工作相關的事情,我總是在第一時間回復。因為我總在想:如果別人有急事找我,而我恰好沒帶手機,那可能被誤解為我不想干活,那他們就再也不會找我了。所以,為了不被炒魷魚,我就必須以最快速度回復。
這個邏輯看起來滴水不漏,但如果往深里一想,就會發現破綻。老板真的會因為我在非工作時間回復不及時,而炒我魷魚嗎?答案是否定的。相比于我們每天24小時待命,隨時處理郵件的熱血情結,老板們清楚地知道連軸轉對誰都沒有好處。
為了幫助員工提高效率,谷歌進行了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調查發現,只有31%的員工能在工作時間內完成任務,這同時意味著有69%的人可能會帶著工作回家。實際上,真實數字應該遠不止69%,因為許多人都無法分清工作與生活的界限。谷歌都柏林分部實行了一項名為“Google Goes Dark”的策略:所有員工都必須將工作設備留在公司,并且使其保持關閉狀態。該做法的目的是,敦促員工劃清工作與生活的界限。
透支不是一個好辦法你從不請病假,沒有假期,隨時待命。你每周工作70個小時,并堅信一切努力都會有回報。然而,工作時間與生產力成正比只是一種錯覺。
《經濟學人》雜志曾報道過一份來自經合組織的數據,數據表明,越是高效率的員工,在辦公室待的時間越短。同時,生活駭客網站做了進一步的分析,發現最有效率的工作時長為每周30小時。
美國人好像從不休假,每位員工平均每年浪費的假期約9.2天,這一數字在2011年還只有6.2天。經合組織的“優越生活”指數顯示:經合組織的員工平均工作時長為每年1776小時,每天62%的時間(大約15小時)用于私人生活(吃飯、睡覺等)和休閑(聚會、陪家人、玩游戲、看電視等)。如果除去8小時睡眠,大約只有7小時用于吃飯和個人休閑娛樂,再加上一些沒有報酬的勞動,比如上下班的通勤等等——一句話,時間還真是不怎么夠用。
身體需要不斷修復更新,我們每天都需要時間來工作—休息—重新整理。
正如《紐約時報》所說,人們每天從警覺狀態切換到精疲力竭的循環時間為90分鐘,而我們卻試圖跟自己開玩笑,用咖啡提神或者單純忽略身體發出的疲憊訊號。但最終,疲憊感會追上你,這將對工作和生活產生極壞的影響。換句話說,一個人自我欺騙的時候,其實是在增加透支的可能性。
工作與生活的交叉,指的是你身邊的人總會因你的生理和心理狀態而受到間接的影響。如果你帶著工作回家,將對家庭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相反,良好的家庭生活會對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
與家人、愛人共度的美好時光會讓我們重新充滿力量,不僅會給家人帶來好心情,你也將收獲更多能量,從而再度釋放到工作中。家庭就像一劑“愛的良藥”,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丟掉工作的恐懼、擔心被誤以為在偷懶等),很多人無法享受這份歡愉。
記?。哼m當的喘息是必要的,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充分利用公司的休假制度,能讓你在家庭生活中投入更多精力。
但是,把工作留在公司,聽起來簡單,要如何執行呢?
從心理上結束一天的工作如果你不想把工作帶回家,你需要思考更多。比如,如何處理未發出的郵件,規劃明天及之后的時間。所以,當你離開工作前,先清理一下桌面(或者電腦、郵箱),因為這樣能更好地幫你清理大腦。正如我的一位同事所說,物理上的雜亂會混淆注意力。因為大腦的容量有限,而雜亂造成的干擾會降低工作效率。
我在結束工作的半小時前就開始清理桌面,包括紙質文件和電腦里的文件,這樣可以幫我實現心理上的潔凈。整理的既是桌子,也是心情。
結束一天的另一個好方法是:寫下第二天的“計劃清單”。有了清晰的明日計劃后,你將更加明確要做的事情,不會因為太多事情堆在面前而不知所措。
記錄自己的微小成就在工作的時候,很容易只關注還有多少事沒做,而忽略了已經做過什么。你付出了這么多時間和精力,為什么不讓自己驕傲一下?在一天的結尾,重新審視一下計劃清單,看看完成的任務,心情也會隨之好起來。以下便是我昨天完成的清單: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