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近日,隨著我國大學陸續開學,一些人發現今年不少農業大學農村生源比例下滑。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例,農村戶籍學生比例一直維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今年為28.26%,比2010年減少了5.98個百分點,近十年來首次跌破三成。(據8月30日《中華工商時報》)
農村孩子到底有沒有“春天”,“寒門出貴子”的歷史與生活經驗是否將要被改寫?中國農業類大學甚至中國一線高校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現實,農村學生放棄上大學機會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這一問題的答案似乎已經明了。數據最具說服力,在北大,近年來,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而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僅占17%。
依據我國13億人口,9億在農村,占近68%的比例來對比,清華17%的農村生源比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教育顛倒,甚至是一個極其危險社會發展信號。
中國農村大學生生源銳減,從理論上、現實上讓人無法理解和接愛,感情上亦然。中國向來有“寒門出貴子”、“自古成才多磨難”的教育與生活經驗總結。然而,社會文明發展之后,“寒門”被堵死,無法走出、更無法上升的“寒門子弟”自然也就失去了成為“貴子”的機會。
上幼兒園拼有和無,農村孩子從起跑線上就被按住頭延遲出發;上小學拼教育資源,城里孩子的無比優勢自不必言說;上中學拼重點,重點中學的親城鎮無疑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考大學拼能力,但更拼資源占有、拼加分、拼自主招生、拼招生比例,同樣的吃飯,十個農村孩子一碗,如何才能與一個城里孩子一碗公平?上大學拼爹、拼財力,農村孩子哭了;畢來找工作拼權力、拼裙帶關系,出身農村的大學生終于發現,原來從牙牙學語到大學畢業之前的那許多年,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今日的失業……
孩子從上幼兒園到上大學畢業的這一過程,無疑已經成為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和社會板結、階層固化、權力濫用的鏡子。
中國農村人口68%居多的事實,以及城市便利的生活、優越的條件等,決定了城市幾乎成為絕大多數人都所懷惴的夢想;生活在城市中,也被不少人,特別是大學生群體視為畢生之追求。農村大學生生源的偏少,無疑會讓中國城鄉發展出現人才結構的失衡。與“明天誰來種地”相對應,當“未來誰來建設農村”成為一個不得不認真應對的問題時,我們想到了“大學生村官”、“大學生下鄉”、“優秀教師支邊”、“科技力量下鄉”等,這種人為的人才配置對于越來越固化的人才結構而言,無疑懷水車薪,也極不科學。讓農村學生上大學,然后再回并沒頭建設家鄉無疑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讓“寒門出貴子”,貴子改變寒門,無疑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而實現這一目標,則需要從教育資源配置、權力約束與監督、改善農村生活條件與環境、提高農村居民收入與福利待遇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南方網編輯:東雪)職場貼士:給別人專注的印象:如果你每天上下班夾個公文包來,那一定能讓老板或同事們認為你專注于工作,也許你的包一到辦公室就被扔到一邊。或許你的公文包每天僅僅出現在你去吃午餐的時候,但那些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你的信息已經被傳達到了。
下一篇:職場新人如何應對欺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逃離自己討厭行業的轉型能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