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保姆”的緣起
在6月17日成都一個家政公司的招聘會上,剛剛從四川一所高校生物專業畢業的吳莉填寫了應聘表,既報名做家政公司的管理人員,也報名做家政。研究生做家政?這當即引起了在場記者的興趣。吳莉解釋說畢業后感到找工作很困難,尤其是自己的生物專業在國內少有人問津,7年大學生活,并不富裕的家庭至少為她花費了8萬元左右,自己不能坐等工作,找個事干也能減輕家庭負擔。
由于上大學時就當過家教,她報名做家政的主要意圖是要尋找做家教的機會,同時通過進入家政業來積累經驗,一年以后自己開一個主要針對高級白領的家政公司,或者到家政學院當老師。如果一年以后計劃落空,她再找別的工作。據了解,經過家政公司的介紹,她已經和一名在成都工作的“老外”達成了意向,主要負責其孩子的漢語學習。
家政業的主力是保姆,突然有一個高學歷的女孩要來加入,引起關注在所難免,但許多人在談論時把此事簡化,夸大為一個通俗的說法,“研究生想當保姆”就此出爐。
輿論正反對峙
對此事持反對意見的人很多。記者采訪了成都高校的一些大學生,多數對吳莉的選擇無法理解,一位張姓同學說,再難找工作,也不可能讓一個研究生給別人帶娃娃。在成都媒體從業的張女士認為,研究生做保姆是一種對社會和公眾資源的浪費。還有人認為,研究生培養中,國家投入的經費要大于個人,研究生選擇知識含量相對低的職業——哪怕是個體經濟回報比較高——也確實是人才的浪費。
支持吳莉的聲音也有。在千龍新聞網上,一位叫“ql游客”的網民就表示:難道研究生就不能當保姆?研究生就一定得搞高科技的工作?保姆就得是頂多到高中畢業的才能當嗎?另一位叫“有惑不解”的網民說:無論干什么得先能自己養活自己才行,然后再求更高發展嘛。
很多地方的新聞媒體都對吳莉的選擇進行了評論,其中廣州日報的一篇評論談到,吳莉的選擇讓我們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女研究生找工作比較難。特別是想留在省會城市,找個專業對口的,可能更難。
這篇評論指出了事情在傳播中的微妙變化:吳莉所說的“家政”是指家教,而非傳統意義上的“保姆”,但大家說來說去就變成了研究生選擇當“保姆”。
不堪壓力退出
從家政到保姆的變化,讓吳莉迅速遭受了壓力。她在幾天之內不停地接到電話,學校和父母專門找她談話,很多同學也追問此事,并表示不可思議。
她感到委屈,自己到家政公司報名是想做管理人員,只是想兼職做些家教工作,但在大家眼里已經變成了想當保姆的研究生,“這件事已經偏離了它的本相”。
幾天不得安寧的生活后,她于6月22日告訴家政公司自己退出了。
該家政公司負責人認為,吳莉之所以感到“這件事偏離了它的本相”,是因為她沒有想當一個普通意義上的保姆,而是希望發揮她的專業優勢、知識優勢,為雇主提供家教、涉外家政等高端家政服務,輿論把她想做的工作與傳統的保姆相等同,而且把大學生、研究生就業難與此相掛鉤,引發爭議,偏差自然產生。
他呼吁,社會各界應對大學生從事家政服務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不宜動輒批評指責,把好不容易沖破世俗觀念的大學生們又嚇了回去。
跟家政公司的短短接觸,就把自己弄得如此尷尬,吳莉趕緊轉移了求職的方向,目前她正在與生物學相關的公司接觸,希望能盡快找到一個專業對口的工作。
此間觀察人士指出,就算是公眾準確掌握了吳莉到家政公司報名的意圖,明白了事情的“本相”,她所要承受的壓力也不會小,因為許多人還是認為研究生應該從事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而不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家政業。但在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當今,一個吳莉被傳統觀念暫時逼回了“正軌”,下一個吳莉不久還會冒出來。
職場貼士:勿要過于追求完美和公正,自己盡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