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人:不當“草莓族”》介紹了職場新人擇業時應明確的五大關系,我們繼續同零點調查的袁岳先生來探討另外的五大關系,希望給職場新人帶來一些啟發。
關系6:“國際”VS“國內”
有些人認為:國外的就是國際的,就是先進的。這個觀點不正確。國際的概念對應于堅持一國特性的那種特點。如果一個人能夠在良性的溝通中尋求共識,能夠用最適當的方式轉移信息、知識、資本,這就蠻國際化了。
選擇職業時也同樣。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在有些范圍內,中國人的變通能夠促成許多好生意;在有些范圍內,西方公司的規范化和職業倫理代表一種前瞻性的價值。在社會經驗的意義上,這兩者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也有專業人士發展的空間———或許國際機構提供更多的規范性和安全感,而國內機構可能提供更多的挑戰性和興奮感。
關系7:“多學”VS“少學”
袁岳建議,在學校時要多學,工作之后要少學。在學校可以多學習,原因是沒有人等著你干活;在單位,老板關心的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學了什么。人需要有特定的學習時間,歐美國家很流行工作一段時間后中斷一下,再完全融入到學校中去學習的這種方式,通過學習再來補充工作中發現的不足。
所謂少學是針對主動學習而言。由于過分自主,選擇的是自己喜好的知識,會不斷強化自己的偏向,使自己不斷說服自己世界上的道理就是這個道理,視野反而變窄了。
關系8:“管理”VS“被管理”
我們現在所說的就職,跟所學知識是有一定關聯,但更主要的是在職場中的人際關系———別人如何看你,是否接受你,弄得不好你就只好“懷才不遇”了。
很多名校生自認當老板都有余,但企業感到某些名校生當普通職員都不合格。
引用個例子,如果你去做客,最好選擇最下座,主人可能會跟你說,請坐上座,因為你是我們最尊貴的客人,頓時你就獲得了榮耀;假如你自認為是上賓,坐在主席上,結果主人對你說,對不起,我請了更榮耀的客人,請你換下座,你頓時就受到羞辱。
關系9:“個性”VS“兼容”
求職時,有些人唯恐面試者不注意他,所以講得很有特點、很另類,但這樣很可能得不到工作,除非是廣告公司招創意人才。在一個組織選擇員工時,組織是集體,他要找的是能跟組織兼容的,一方面他需要有適度的個性,另一方面他需要表現出跟組織兼容的意愿。大學生或跳槽的人在擇業前都要研究好自己到底想去什么地方,然后再考慮到了這個環境中應該怎么做,要了解這類組織對人的要求是什么,這樣在設計自己的時候才能知道如何與這個組織兼容。
關系10:“興趣”VS“責任”
職場貼士:《精粹》雜志的主編蘇珊·泰勒起草了大約40種復信格式,從退稿到答復捐贈請求,樣樣俱備。這些信都儲存在電腦中,可以隨時調出、復制,只要改動幾個關鍵的字詞就成了一份專門寫給某人的信件了。之后,泰勒常常會在信的結尾處加上一句親筆寫的問候語,以示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