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如果有工作,但因為工資不理想,地點不理想,或是工作不理想而不去就業,就不能算作失業,而稱之為“自愿失業”。在我們國家,沒有找到工作的大學生中恐怕有不少是屬于這種情況。當然,作為大學畢業生,想找好一些、收入高一些的工作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不切實際的高要求,可能只能算入“自愿失業”中去。
在一個雙向選擇的人才市場中,一切選擇行為都變得越來越理性。大學生擴招,導致畢業生的供給增 加。因此,應屆畢業生整體的薪酬水平大幅度下降也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問題在于,社會、家長和大學生自身并沒有完全接受這個現實。對大學生就業期望水平沒有調整到位,依然是高高的。君不見,高考前,考場方圓多少米內的建筑工地停工,考試當天,警察荷槍實彈保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提著飯盒、毛巾、藥品在考場外等候。
當一個人投入成千上萬的成本,最后拿到了大學的學位證書和學歷證明卻不能獲得“對等”的工作報酬和工作崗位時,他開始心理不平衡了。他會覺得“難”。
更有甚者,覺得“難”之后就是“等”。如今就有不少大學生,找不著合適的就“賦閑”在家,飽食終日。這就是自愿失業。
考慮到這一點,就會發現“就業難”其實是一個偽命題,至少這個結論不是那么站得住腳。
企業家都應該是現實主義者。高校教育滯后,大學生心理期望過高,自身的缺點很明顯。這些都是現實,但是基于這樣的現實,企業就不能做點兒什么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用人單位至少可以在兩個方面改進工作。
一是主動進入校園。像寶潔、微軟、三一重工、華為那樣進入校園,利用實習生方案和提前進入校園等方式,直接參與到人才生產的上游鏈條。此舉既盡到了社會責任,又為公司贏得了人才爭奪戰的頭陣,儲備了人才梯隊。
大學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一股重要人力資源。他們雖然沒有特別的經驗,但他們的潛力、創造性、思維的開拓性非常強。大學生就像一張白紙,沒有其他企業文化的痕跡,因此一旦融入企業,忠誠度特別高。企業如果僅僅招聘外來人,雖然可能很快進入角色,但也有可能年年招,年年走,留不住人。
普遍而言?外企在針對大學生的人才戰中搶得了先機。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公司從2000年起?就在北京知名大學的會計、財務管理和法律專業學生中成立“德勤俱樂部”,俱樂部幾乎每月組織一次活動,主要是公司的部門經理、員工和大學生們交流、討論并做專題講座。
二是換位思考,誰都是從新手過來的,誰都有第一次。考慮如何設置“新人養成計劃”,通過制度、流程來保證新人成長。這樣的計劃可能是“溫柔的”,也可能是嚴厲的,但決不應該是把新人置之不理,晾在一邊。
職場貼士:吃虧是福:苦一點累一點怎樣呢?多做一些事情怎樣?加班加點又怎樣?如果你把這個當作是對自己的磨練,你會發現工作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你會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積累很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