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喟嘆人際關系的復雜,似乎只有“日久見人心”,因為平時每個人以防范的心態為人處事,言行不盡一致。于是需要“理解”、需要“溝通”成為出現頻率較高的言辭。
溝通,有人以為只要人際交往時不隱瞞、真實地表達本意就行了。其實這是很不夠的。確實,不以誠相待就根本談不上良性溝通,但往往真知灼見合理碰撞時也會不歡而散。因此,溝通不僅需要真實,也需要技巧。筆者在日常交往中提煉出五要素,即對人對事皆以真誠的欣賞與贊美為前提;先說自己錯在哪里,然后才指出別人的錯誤;說話要顧及別人的面子;只要對方稍有改進即以鼓勵;嘉勉要誠懇、贊美要大方。從人性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是想被人所認可的,而東方人含蓄、隱諱、詞匯的多義往往意思不外露。譬如贊美,西方人用“好極了”、“棒極了”等詞,而東方人喜歡用“蠻好”、“不錯”、“還可以”等詞,其產生的效果也就迥然不同。東方人的上述言辭給人感覺好象贊美人自己要矮半截似的。而中性的贊揚詞的效果與其本意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溝通,除了知其講話的本意外,還要知其所以然。筆者做過律師,在庭審辯論過程中,律師的一種辯論技巧就是對對方的辯論意見不是簡單地條件式反射,而是要知其論點的依據是什么,他(她)估計我有怎樣的意見,他會如何反駁等清楚后才可應戰,否則就易墜入陷阱。人事工作也一樣。如主試者問面試者“你家住在哪里?”面試者條件式反射的回答是據實相告,而真正會懂溝通技巧的面試者就會知道主試者或隨意“開場白”或是判斷其上下班的路程所要化的時間。其就會回答“我只要乘一輛車就能到公司。”“我家到貴公司只要半個小時。”主試者在面試以前或面試剛開始時通過求職者的應聘信已知道其家庭住址,不可能是明知故問。在這一問一答中就是一次溝通的過程,深究其源往往溝通的作用能取事半功倍之效。
溝通時時存在,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跟不同的人發生著。如何能保持較好的效果呢?一般的人以為是能言善辯或擅于察言觀色,其實不然。真正的擅于溝通者往往最懂得傾聽。每個人都有表現欲的,你若兩眼注視著對方、不時地頷首微笑、偶爾插話相附和,我想效果比各抒己見要好得多。也有人認為所謂擅長溝通無非是奉承拍馬,其實也不然。每個人的身份、學歷、地位等都不同,要想都能拍上馬屁又談何容易。只有根據不同的人找出“共同語言”的結合點,投其所好方能廣結人緣。如喜歡重結果不重過程的領導,下級匯報以談結果為主;對注重過程的領導,下級匯報就得按部就班的匯報每個過程。兩者若顛倒一下就不行了。同理,對不同學歷、不同地位的人的溝通也應相應地“對癥下藥”才行。
所以說,溝通是一門藝術,藝術就需要技巧。現代的社會尤其需要溝通,才有駕馭組織和協調的能力,才能團結人、凝聚人。而技巧是一種功底的體現。如上海人經常講的“拎不清”,它起碼有“笨、反應遲鈍;”“不懂行情;”“不領會暗示”三種含義,究竟哪一種就得靠人去判斷了。
職場貼士:先前雇主產權性機密資料。不僅不該露,還會讓面試官認為你這個人不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