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超平則認為,工作倦怠的出現與社會大環境有著密切關系。在競爭日趨激烈和新舊體制交織的大環境下,工作倦怠的出現就成為必然。他說:根據國外的研究成果,直接導致工作倦怠的有三類因素:
第一類是組織方面,也就是個體所在單位的因素,包括:組織的發展理念與個人的理念是否一致;組織文化與個體的價值追求是否一致;組織的分配機制是否公平公正;組織是否為個體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
第二類是個體所承擔的工作或者角色方面的因素,包括:工作量是否過大,是否需要經常加班;個體的工作職責是否明確;工作上是否有足夠的自主性;工作上與他人能否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等;
第三類是個體個人特征方面的一些因素,包括個體的性格特點、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家庭與社會生活的質量;個體對工作的態度以及個體所采取的應對策略等。
一般來說,組織的發展理念與個人發展理念越一致,組織文化與個體的價值越一致,組織的分配機制越公正,組織提供的薪酬越有競爭力,個體出現工作倦怠的可能性就越低,反之則越高。個體的工作量越合理,職責越明確,自主性越強,能在工作中與他人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個體出現工作倦怠的可能性就越低。
而從個體特征的角度來看,缺乏耐久力、外控、低自尊的、神經質的人;女性;剛參加工作時間不長;受過高等教育;未婚的;家庭成員關系不好的人更有可能出現工作倦怠。當然,個體是否會出現工作倦怠,需要綜合考慮以上因素。
可傳染的“第三狀態”
2002年,陜西一位年僅25歲的女教師因工作壓力而患嚴重心理疾病,撇下不到1歲的兒子服毒自殺。
許燕在其報告中指出。“工作枯竭還表現為對他人的攻擊性行為加劇,人際摩擦增多,極端情況下會出現打罵無辜的人;有的出現自殘行為,極端的枯竭狀態會使人出現自傷或自殺的行為。”
工作倦怠會對個體、個體所在的部門或團隊以及個體所在的組織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李超平指出,一般出現工作倦怠的人在工作上可能會出現各種退縮行為,缺勤率提高,工作滿意度會降低,對組織的承諾也會降低,可能經常有離職的想法,對工作也不那么投入,效率和業績會有明顯下降,嚴重的可能會對工作,對生活失去信心。
同時,有工作倦怠的人也更有可能出現各種健康問題,包括“抑郁癥”、“焦慮”、“失眠”、“頭痛”、“腸胃失調”之類。世衛組織認為,亞健康是處于“健康”與“患病”的一種中間狀況,或者稱為“第三狀態”。如果處理得當,則身體向健康轉化;而處理不當則可能會患病。從這個角度來看,工作倦怠應該是“亞健康”狀態的一種表現。
而團隊中有人出現工作倦怠,一般都會傳染給部門或者團隊其他成員。此外,他們的消極態度與行為也會影響到與其他同事與客戶的合作,增加矛盾與沖突的幾率。而隨著被傳染人數的增多,公司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從短期來看,工作倦怠對“個體”或“組織”的影響最大。但是,隨著程度的加劇,或者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出現工作倦怠,整個社會的工作與生活質量必將受到嚴重影響。反過來又會影響組織的運轉效率與效果,進而導致組織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最終可能會觸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包括道德水平的下降、危害社會行為的增加等等。
國內是在這兩年開始關注工作倦怠,但社會對其嚴重性和根本成因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從國外經驗看,工作倦怠在上世紀70年代達到高峰,現在已開始回落。在中國,由于這一問題剛進入人們視野,因此會引起不少震動和慌亂;而等到社會承受能力增強后,人們對工作倦怠的免疫力提高,工作倦怠的狀況也會有所減輕。因此,社會發展到更高階段后,工作倦怠的發生率也會下降。許燕指出,目前我國對工作倦怠問題的干預并不夠。國內重視工作倦怠現象的主要是個人,一些較大的企業也開始關心員工的精神壓力問題,但是許多小企業并不重視。
職場貼士:很多職場上的人都有這樣的毛病,老覺得自己應該拿更多的錢,卻很少想自己到底值不值那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