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門綜合的學問。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習慣在左右我們的命運。成功者,習慣之積也:習慣者,成功之器也。沒有好的習慣,事業很難成功。習慣不會說話,但卻是你行為的代言人。
反思一下看看自己的習慣到底是自己最親密的戰友,還是阻礙自己進步的恐怖分子?有人說過,養成一個好習慣,比一年賺100萬還有價值。創造習慣就是創造自己,創造自己就是創造成功。
一、過分的完美主義
可能很多經理人總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完美,于是擬訂了諸多工作計劃,但往往到最后,連自己也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
一名信奉完美主義的美術設計師總是很晚才交上作品,但他沒有意識到,準時與作品質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現代企業,每個人的工作往往要等到前一個人完成其分工部分后才能開始。如果你在管理中拖拖拉拉,其他人就不再依賴你,甚至開始怨恨你、拋棄你。
同時,在時間管理的學問中,專家們也提出,時間管理的關鍵其實是對習慣的管理。
可以想象,當你制訂了工作計劃,卻發現自己的老毛病---拖延、無法專注或猶豫不決又犯了,于是,你又只能對著一大堆事望而興嘆了……所以,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那么所有的時間管理技巧都只是紙上談兵。
明確目標,什么是領導?世界級企業管理大師班尼士下了個定義:創造一個令下屬追求的前景和目標,將它轉化為大家的行為,并完成或達到所追求的前景和目標。企業領導者們知道,要使員工能奉獻于企業共同的遠景,就必須使目標深植于每一個員工的心中,必須和每個員工信守的價值觀相一致;否則,不可能激發這種熱情。
二、有能力,無魅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更喜歡和有一定能力且平易近人的人交往,而不是那些腦瓜聰明卻不可一世的人。有一位絕頂聰明的管理咨詢師,他因為不擅長人際交往而一再失敗,對此他還牢騷滿腹:請根據我的成績來評判我,別在意我的態度。我可不是那些馬屁精。他不明白,魅力是使人保持平和,而非教人溜須拍馬。以他的能力和資質完全可以登上成功之舟,可是他卻失之交臂。
而有些人卻寧愿當老好人,這也不是管理的好習慣。如果你總是為了取悅他人而唯唯諾諾,最后你反而會失去人們的尊敬。當你失去他人的尊敬后,要想重新獲得就很難。有位獵頭公司管理人經常對應聘者說不,因為人們對拒絕的反應,最能表現出他們是否具有領導才能。
同時也要懂得做人。會做人,別人喜歡你,愿意和你合作,才容易成事。怎么讓別人喜歡自己呢?好的企業領導者都習慣于能真誠地欣賞他人的優點,對人誠實、正直、公正、和善和寬容,對其他人的生活、工作表示深切的關心與興趣。
臺灣著名企業家張忠謀在黑金橫行的社會大環境下依然從來不走后門、不走政商關系,更拒絕鉆法律漏洞,贏得企業界和民眾的極大尊重,官員也因此從來不敢故意刁難他的企業。
具有高度的自制力也是一種美德。熱忱是促使你采取行動的重要原動力,而自制力則是指引你行動方向的平衡輪。在管理活動實踐中,一個有能力管好別人的人不一定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功。
深圳萬科總裁王石1992年時針對一些房地產開發商低于40%的利潤不做的暴利心態,提出萬科高于25%的利潤不做的口號,如今萬科還健康地活著,當年眾多追逐暴利的企業則大部分已死掉。
職場貼士:將你的智慧應用到工作中來,你就會是公司的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