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爭議案件必須經過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對仲裁不服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一裁兩審,仲裁委處理程序稱為仲裁前置。換句話說,人民法院只受理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勞動爭議案件。這一規定同樣適用于外籍員工。仲裁處理結案時間為2—3個月,特殊情況再延長時間。具有時間短,速度快,效率高,且社會成本低的特點。
涉及勞動報酬的糾紛最多
“洋打工”勞動爭議糾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在這些勞動爭議案中,涉及勞動報酬的占五成,是數量最多的勞動爭議。”上海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一位仲裁
員告訴記者,“此外,因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停業整頓等原因拖欠員工薪水、企業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產生的一些福利待遇等問題也引發了不少勞動糾紛?!?br>
由于外籍員工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中國企業工作過程中雙方的權利義務基本是通過簽訂勞動合同的條款來約定的。一旦發生爭議,仲裁委員會在處理爭議時是按照雙方約定的條款進行裁決的。但有些外籍員工要求除享受合同條款約定的福利待遇之外,還要享受中國員工的有關國內福利待遇;或者合同條款中未對有關內容進行約定,而外籍員工要求企業支付此項費用,認為是當時條款的未盡事宜。由此而產生爭議,協調不成,訴至仲裁委員會。
因此,外籍人士在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時,一定要在福利待遇、醫療保險、解除聘雇關系等內容上進行詳細約定。同時,企業也有必要對外籍員工進行政策解釋和說明,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矛盾糾紛。
“洋打工”維權為何被拒
不久前,美國人艾力克因為公司拖欠他十幾萬美元工資,向仲裁委提出申訴,但卻被告知不予受理,這是為什么呢?
上海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員隋偉解釋說,在現行的政策規定下,外籍人員在中國就業,須按照規定辦理就業證,這是外籍人員合法就業的必然手續。否則一旦發生爭議,失去的必是其本人的合法權益。上海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因外籍員工未辦理就業證前來申請仲裁做出不予受理的比例約為25%。
再者,仲裁申請時效是維權的前提條件。一旦發生勞動糾紛,“洋打工”必須在60天內提起(即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的權益受侵害之日起)。超過這一申訴時效,你收到的只能是一紙不予受理的法律文書。即使再去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同樣會以超過時效駁回你的訴訟請求。這一點別說老外不知道,就連很多中國員工也不是很清楚。艾力克申請仲裁之所以被拒,就是因為他在公司拖欠其工資3個多月以后才提起仲裁,因而失去了維權的機會。
上海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醒在中國企業工作的外籍員工,一旦雙方建立雇傭關系,就必須注意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能直接與員工建立勞動關系的外國公司的上海代表處等、沒有合法用工主體的單位必須通過中介服務公司辦理相關手續,否則屬于非法用工行為,“洋打工”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護。
職場貼士:聽音樂、閱讀書報是增長知識和樂趣的最好辦法。